
為什么國家越來越強大,但我的生活還是很難,這是因為中國宏觀經濟上消費不足所導致,大部分的資本都用作投資,可供老百姓支配的收入太少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覺,我們確實是體會到了國家的強大,但是回過頭來看自己的生活,好像并沒有什么太大的改變?如果你要是有這種感覺?千萬別覺得是因為自己不知足?因為這根本就不是心理作用,事實上這就是中國現在經濟結構所帶來的客觀結果。這種感覺在宏觀經濟上的表現就是消費不足,所謂消費不足就是說在整個國家的經濟大盤子里,老百姓用于消費的那部分占比太低了,大部分的錢都不是用來消費的,而是去蓋樓、修地鐵、開發園區。去搞這些投資去了從長遠上來看,這些投資當然是很重要的,但是如果這些投資沒法轉化為老百姓實實在在的收入。
那經濟的快速發展
和普通人的生活之間就會出現感知上的斷層
當然國家是知道這個問題的
所以這些年經常會有家電下鄉、消費補貼
以舊換新這類政策的出臺
這些其實就是刺激消費的手段
不過刺激歸刺激
消費不足是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
光靠消費補貼肯定是不夠用的
咱們來看一組數據
2024年
中國居民消費占 GDP 的比重是39.9%
而美國是67.9%
差了將近30個百分點
如果看歷史數據
在美國人均 GDP 達到中國現在水平的時候
美國的消費占比是61.3%
世界的平均水平大概是55%
而我們現在比世界的平均值
低了大概15個百分點
這15%的差距體現在日常生活里
就會讓人感覺經濟好像增長了
但我的生活卻沒什么變化
那現在問題來了
為什么中國的消費水平會這么低
本期視頻咱們就來講一下這個問題
要想了解中國的消費為什么不足
咱們得先講明白幾個概念
消費不足、內需不足和總需求不足
這三個詞大家可能或多或少都聽說過
但這三個詞具體的區別是什么
可能大家沒有深入想過
通常我們說經濟增長要靠三駕馬車
也就是消費、投資和出口
這里邊兒消費指的是國內消費
投資指的是國內投資
進出口指的就是外需
這三個指標加在一起就是 GDP
也可以叫總需求
總需求不足說的就是國內的消費
國內的投資和外需加在一起
也沒法消化全社會的產出
說白了就是國內生產出來的東西用不完
內需不足說的是國內的消費和投資
這兩塊加起來沒法消化全社會的產出
說白了就是國內生產出來的東西在國內是用不完的
要想用完起碼得賣到國外
而消費不足跟這上面兩個概念有點區別
它指的是消費在經濟中的比例偏低
低于那個能讓大家過得最舒服的水平
至于這個最舒服的消費水平是多少
不好意思
沒有標準答案
它得取決于一個國家的發展目標
發展目標不一樣
判斷標準就不一樣
如果中國經濟發展的目標
就是盡可能地增加經濟增速
那就應該所有人節衣縮食
只維持基本的生命體征就可以了
剩下的資源都去用作投資
但是如果發展經濟的目標
是為了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那持續壓制消費肯定就不是最好的辦法
因為今天之所以要投資
就是為了未來能更多的消費
消費才是經濟發展最終的目標
無論是修路還是建廠
都是為了明天能生產更多的商品
創造更多的收入
消費和投資
其實就是在現在享受和未來享受之間做一個權衡
有些人喜歡及時行樂
愿意今天多花一點
有些人喜歡厚積薄發
喜歡明天多花一點
這些都無所謂
但問題在于這個選擇權應該交給誰
誰來決定多少錢應該用來投資
多少錢用來消費
如果社會的目標是為了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那就應該把選擇權交給人民群眾
因為只有他們自己知道多少收入用來消費
多少收入用來投資是最舒服的
不過要想實現這一點
得有個前提條件
就是人民得能支配經濟里的各種資源
換句話來說就是經濟的產出要歸人民所有
那經濟的產出具體包括什么呢
主要就是兩個方面
一個是勞動帶來的回報
一個是資本帶來的回報
勞動帶來的回報
說白了就是工資
這部分收入自然歸人民所有
而資本帶來的回報其實就是企業的利潤
企業的利潤當然是歸股東
雖然股東聽起來比較有錢
但也不能把他們剔除出人民群眾的隊伍
他們也是人民的一部分嘛
所以按理來說
資本的回報也應該都屬于人民
但是中國最特殊的一點就在于
中國存在著大量的國有企業
國有企業是全民所有
它的利潤按理來說是所有人的共同財富
但是實際情況咱們都知道
咱們根本沒法決定
國企掙到的錢是分給大家消費還是繼續投資
國有企業要接受國資委的考核
考核的核心指標是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率
和主營業務收入平均增長率
也就是說,國有企業的目標是做大做強
只有這樣他才能向發改委交差
所以就算是人民對消費的需求非常強烈
國有企業也不會把利潤拿出來給老百姓分紅
況且他也根本就沒有渠道
把這筆錢轉移到老百姓手里
所以他只能不斷的去投資
不過要是把消費不足的所有問題
都說成是國有企業的問題
那也不太公平
因為從數據上來看
國有企業資產和利潤的占比
在最近這幾十年里
其實一直是在下降的
但中國的消費比重卻沒有上升
反而在下降
這也就意味著消費不足不光是國有企業的問題
民營企業同樣會帶來問題
民營企業的問題在于
它的股權分配是特別的不平均的
創始人和大股東基本掌握了所有的股權
也就是說民營企業的利潤
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支配
而這一小部分人對消費的理解
和普通人完全不一樣
舉個例子
比如張三今年大學畢業,一個月掙1萬
那他算上租房、吃飯、交通
每個月消費六七千太正常不過了
后來經過5年努力
張三卷進了大廠
一個月掙10萬
那他每個月可能只會消費兩三萬
剩下的錢可能都去用作投資去了
所以一般來說,收入越高的人
消費占收入的比重就越低
可以想一下
如果又過了5年
張三創業成立了大米科技公司
月入幾千萬甚至上億
那這個時候張三會想什么
他每天想的肯定不是
我要買點好東西
吃點好吃的
他更可能想的是
我要打造一家偉大的企業
他會把大部分的利潤都用來繼續投資
所以這個時候就發生了個問題
對于張三來講
他什么都沒做錯
但是對于整個社會來說
張三一個人占據的財富是普通人的上萬倍
但他的消費偏好要遠低于普通人
會嚴重拉低社會整體的消費水平
所以說到底
消費不足的根本原因是分配問題
再說一遍
消費不足的根本原因是分配問題
怎么解決這個問題
當然是調整分配結構
不過這期視頻咱們先不講具體的調整辦法
而是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看
在消費不足的情況下
中國到底應該怎么發展經濟
從理論上來看
滿打滿算大概四種方法
第一種辦法肯定是推動消費轉型
讓老百姓有錢消費
不過要想做到這一點
光靠一些消費補貼肯定是不夠用的
必須得調整分配結構
比如能不能讓國有企業的利潤分到每個人手里
讓老百姓獲得一些財產性收入
這種辦法是最理想的
不過也是難度最大的
涉及到機制改革、利益結構調整
短期內肯定做不到
第二種辦法就是把東西賣出去
用出口拉動經濟發展
其實在08年次貸危機之前
中國主要就是這種發展模式
也是在這個階段才有了中國制造這個說法
不過將近20年過去了
世界的格局早就變樣了
一方面美國這樣的進口大國開始反全球化
另一方面,中國現在的經濟規模太大了
光靠出口拉動經濟發展已經不現實了
既然消費一時半會兒轉型不了
出口也指望不上
那經濟的三駕馬車就只剩下投資了
這就是第三種辦法
用投資拉動經濟發展
這種發展經濟的模式
其實之前的視頻講過
大家也都很熟悉
就是地方政府通過土地財政和土地金融
投資基建和房地產拉動經濟上漲
事實上,08年次貸危機之后
中國經濟總體的發展思路就是這個模式
不過這種模式也會產生不少問題
比如地方政府的債務問題、投資規模過大
導致投資回報率越來越低的問題
從長期來看
這種模式肯定也是要調整的
最后還有第四種辦法
消費、投資、出口
這些都是需求方面的東西
前面說的三種辦法
本質上都是為了增加需求
但如果反過來想需求不足
我不一定要增加需求
我還可以減少供給啊
這樣需求和供給不就匹配了嗎
生產出來的東西不就都用上了嗎
這種辦法就叫去產能
從理論上來看
這好像是一條出路
不過這種辦法能不用最好別用
因為他的經濟代價太大了
去產能就意味著有企業要倒閉
企業倒閉
工人就會失業
工人失業沒有收入
消費就會下降
消費一旦下降
需求就下降了
這個時候為了供需平衡
就得去更多的產能
等于是產能和需求
進入了一種循環性收縮的局面
這種情況要是把握不好
肯定就會引起經濟危機
所以這種方法是最不可取的
所以四種辦法綜合下來看怎么辦
其實已經很明顯了
中國未來一定要向消費型國家轉型
增加老百姓的財產性收入讓老百姓有錢,可還用消費拉動經濟的整體發展,而在這個目標實現之前,先用投資拉動經濟發展已經是最好的辦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