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經報請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批準,深圳等29個城市被國務院食品安全辦正式命名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國務院食品安全辦自2014年7月,部署啟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創建活動。2021年以來,國務院食品安全辦積極會同相關部門等,組織對第一批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進行復審,對第二批創建城市進行評價驗收。評價驗收和復審工作堅持嚴進嚴出、優中選優、客觀公正的原則,通過資料審查、明察暗訪、集中答辯、滿意度測評等方式,綜合評價相關城市食品安全黨政同責和主體責任落實、能力建設、科技創新、示范引領,以及食品安全狀況等。
據悉,深圳等29個城市(區)自創建以來,不斷夯實食品安全工作基礎,壓實食品安全各方責任,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本地區食品安全狀況總體平穩向好,社會認可、群眾滿意,最終通過國家評審驗收,獲得“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榮譽稱號。
守正創新? 讓市民吃得放心
深圳建立了從田間到餐桌“一道門、全覆蓋、可追溯”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實現深圳食品安全從養殖到生產、流通、消費領域全鏈條監管,確保食品、食用農產品、食品添加劑和食品相關產品質量安全。
全面提升治理效能,深圳建設全國首個市場監管系統智能指揮中心,形成巡查、檢測、執法“三網”聯動。全市11627家200平米以上餐廳和學校食堂后廚全面推行“互聯網+明廚亮灶”。食品追溯系統應用實現全市4400余家商超、2963家中小學、幼兒園學校食堂全覆蓋。構建食品生產企業信用綜合評價+行業監管風險的指標模型,上線全市統一信用服務平臺,完善信用監管和分級分類監管。
同時,建成覆蓋所有街道的食品安全快檢“一街一車一室”,食品和食用農產品抽檢覆蓋率居全國首位,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建設進口凍品集中監管倉,發布全國首個凍品集中監管倉系列地方標準。建立職業化專業化食品檢查員隊伍,首批136名檢查員于2021年12月持證上崗,396人已報名2022年食品經營檢查員遴選。
此外,深圳積極推進食品安全社會共治,開展“星期三查餐廳”“九號查酒”等陽光執法行動;成立深圳市食品藥品安全志愿服務隊伍,實名注冊志愿者逾18000人;建立食品安全工作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常態化監督參與機制;“食安快線通用版”APP成為全國應用量最大的食品安全網絡課堂。
服務優化? 推進產業高質量發展
為耕者謀利、為食者造福。深圳持續調整優化食品產業布局,出臺《深圳市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建立供深食品標準體系打造市民滿意的食品安全城市工作方案(2018―2020年)》《深圳國際食品谷發展規劃(2021-2035年)》《深圳市打造農業科技創新先行示范區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全方位推動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
深圳全力打造深圳國際食品谷,建設全球食品營養領域高質量發展的領先示范區,著力布局“改造傳統食品產業、培育新興食品產業、布局未來食品產業”三大產業集群,圍繞十大重點產業領域,建成100個高校研究院、科研機構,引進100個國際國內高水平研發團隊,匯聚100個具有超強研發能力、超大生產規模、超高制造水平的食品企業,重點實施五大產業工程。
深圳重點打造農業科技創新先行示范區,推動生物育種自主創新和產業化、創新現代都市農業發展模式、支持數字農業率先發展、打造米袋子菜籃子示范工程等,形成“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上發揮先行示范和引領帶動作用。
服務民生? 打造“圳品”高質量城市品牌
高標準監管融合高水平服務,深圳在供港食品保障的經驗基礎上,結合國際國內的標準數據比對,構建供深食品標準體系,打造高于國家標準的城市品牌——“圳品”。
“圳品”作為深圳基于供深食品標準體系、鄉村振興戰略打造的“城市品牌”,取得了一系列豐碩成果。截至2022年11月,累計搭建供深食品標準體系500個,發布供深食品標準442項,審核通過了286家企業的922個產品成為“圳品”,輻射全國25省117市249縣的417個基地,有效豐富了市民群眾的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油壺子。
目前,“圳品”已入駐盒馬、天虹、華潤、沃爾瑪等各大主流連鎖商超、門店以及“圳幫扶”、廣視優品等知名電商平臺。據不完全統計,“圳品”入駐門店超過1000家,“圳品”上市3年來,部分商超累計銷售額已超過32億元。
“圳品”在大灣區建設上作為先行先試典型案例,廣東將參照供深食品標準模式構建粵港澳大灣區食品標準體系,并打造大灣區“圳品”。
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表示,深圳將以獲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為契機,按照建立完善地方食品安全屬地責任和企業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工作機制的要求,出臺貫徹落實“兩個責任”實施方案,全面實施分層分級包保機制為契機,切實推動“兩個責任”得到有效落實,以高質量的食品安全工作助力高質量的民生保障。